本篇文章1943字,读完约5分钟
3月14日,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施密特(Christopher Schmidt)和秘书长约翰·安德烈斯基(Johann Andretsky)在《华尔街日报》上联合发表了一篇题为“德国的中国选择”的文章,指出美国正在转向保护主义,欧盟应该保持警惕。如果美国坚持退出自由贸易体系,欧盟将优先发展与中国的合作。虽然中国市场并不完美,但潜力巨大。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多次重申“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这尤其增强了欧洲与中国合作的信心。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存在问题,但这是双方关系更加密切的原因。没有美国,欧洲和中国仍然可以重塑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中国第一,美国第二”的贸易政策符合欧盟自身的长远利益。如果欧盟想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极,它必须与中国合作,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文章编写如下:
首先,如果美国拒绝合作,欧盟将选择中国。当默克尔总理本周访问华盛顿时,她将代表欧盟向美国发出倡议,希望欧洲和美国都能坚持开放和保持市场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会见特朗普总统时,默克尔肯定会反对特朗普的保护主义立场。特朗普政府官员已经开始抨击德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如果美国放弃自由贸易,将对欧盟,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德国造成沉重打击。然而,特朗普政府绝不能将默克尔寻求经济合作的美好愿望视为绝望的呼喊。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关系的中断肯定会引起巨大的波澜,但保护主义的美国并不意味着所有自由贸易关系的终结。对于德国和欧盟来说,中国永远在我们身边。
第二,尽管中国市场并不完美,但存在巨大的机遇。与中国打交道当然不是灵丹妙药。欧洲决策者发现,在经济政策问题上,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一样难以相处。从外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领导人善于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挑起对外国人的疑虑,从而保护国有企业,支持政府干预股市,或者袖手旁观,无视对外国投资进入中国的限制(尽管中国没有公开增加限制)。尽管如此,习近平主席最近在两会期间承诺“中国的门户开放不会关闭”,这与他今年早些时候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的“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的立场是一致的。习近平主席正推动中国实现从出口驱动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更加平衡的经济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习近平主席希望中国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顶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的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非常复杂的中间产品,目前只能由外国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热衷于追求高端品牌,尤其是外国品牌。只要习近平主席决定充分挖掘开放市场的潜力,中国的经济转型就会成功。中国国内需求构成的变化将导致进口总额的下降(消费品对进口的低依赖),这将对德国等资本产品出口国产生影响,但同时也将为中国的贸易伙伴创造许多新的商机。
第三,欧盟应实施“中国第一,美国第二”的贸易政策,与中国共同塑造国际经济新秩序。如果美国选择退出全球贸易,欧洲将享受中国转型带来的机遇,向中国出口高质量的资本产品和服务。随着美国准备退出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默克尔总理和其他欧洲领导人将发现,他们将与中国、而不是美国并肩努力,打造一个自由贸易和投资的新世界秩序。就欧洲而言,“中国第一,美国第二”的贸易政策反映了美国新的政治现实,也承认了欧中贸易发展的长期趋势。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2月底的数据,中国在2016年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最近要求欧盟重新考虑其自由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并阻止“欧盟专有技术销售”,这是非常误导的。事实上,欧洲和中国应该以此为借口进行自由贸易和投资。欧洲经济体从外国投资中受益匪浅。阻止并购的临时干预只会损害欧盟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良好形象。
第四,发展对华合作符合欧盟自身利益,欧盟需要抓住历史机遇。EU-对华贸易协定潜力巨大。削减关税将促进贸易,而中国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将为欧盟出口商打开巨大的新市场。例如,在电力运输领域,欧洲公司在中国面临严重的市场准入问题。如果在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能够相等,欧洲公司将在中国拥有自己的业务,并受益于中国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它可以使欧洲M&A企业再次得到公平待遇,改变只有中国企业才能参与相关项目投标的局面。如果欧洲公司能够在中国获得企业所有权,它们将变得更加强大,并向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欧洲目前的制度安排给了中国收购者一个优势。这就是为什么自由贸易需要与自由投资齐头并进。与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将有助于提升欧洲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将为欧洲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创造机会。今天,美国正在玩弄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全球经济关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这种模式将为欧盟带来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