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2字,读完约5分钟
《华尔街日报》3月21日报道称,中国不断上升的制造成本,尤其是世界范围内自动化生产的出现,使美国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制造目的地,而工业回归和美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的巨大规模经济仍然难以撼动,而中国作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消费市场,使得相关行业难以做出从中国撤出生产的决定。但与此同时,由于自动化生产弥补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不足,再加上中美工资差距迅速缩小,美国老工业区的地价低于中国沿海地区,加上页岩气革命导致美国能源成本大幅下降,一些行业重返美国将成为不争的事实。特朗普政府应该虚心向中国学习,培训更多美国技术工人,抓住制造业回归的机会,在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文章编写如下:
首先,全球制造业正面临调整,天平开始向美国倾斜。面对工人工资每年15%的增长、高税收、高成本和耗时的运输,中国东莞台资制鞋企业的负责人格伦林(glenlin)正竭尽全力保持在中国这家世界工厂的竞争力。一方面,林先生正准备实现生产自动化;另一方面,他计划将生产转移到美国最大的用户市场。为此,林先生正在美国寻找一个地方,在那里他将安装最新的制鞋机械来生产高质量的运动鞋和休闲鞋。通过这种方式,林先生与他的美国客户——加州的斯凯、科罗拉多州的卡罗尔和波特兰的耐克——非常接近。尽管特朗普在竞选中指出中国“强奸”了美国,但他威胁要对中国产品征收45%的关税,并让制造业就业机会回到美国;但从全球制造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来看,好运正转向美国。
第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制造业的吸引力增加了。事实上,在特朗普发出保护主义警告并拉拢蓝领选民之前,全球制造业调整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事实上,中国贸易给美国带来的挑战早在几年前就达到了顶峰。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导致数百万美国工业工人失业,但自那以后,美国的失业状况没有进一步恶化。根据非营利组织“再支持倡议”(re-shoringinitiative)(旨在鼓励企业生产Return and the America)的数据,目前,美国制造业在海外的就业岗位流失与中国的增长基本一致,而中国的投资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方面引人注目。根据荣鼎数据,去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是去年的三倍,达到456亿美元。去年,中国福耀玻璃集团董事曹宣布,其部分生产将转移到美国俄亥俄州,这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争议。他被指控逃离中国。曹认为,在俄亥俄州生产和供应美国市场比在中国生产更有利可图。虽然美国的工资水平仍高于中国,但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美的集团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安迪古表示,目前,在中国,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要求年薪超过5万美元;工人的平均月薪是600美元,不包括食宿费用。此外,美国工业用地的价格往往低于中国沿海地区;页岩气革命大大降低了美国的能源成本。
第三,自动化生产方兴未艾,弥补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不足。先进的制造技术使各国能够再次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已成为影响美国制造业的核心因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装业和制鞋业率先离开美国,其次是家具业和电子制造业。如今,在美国制造业重生的阵痛中,一些制造业正在回归美国,但痴迷于贸易逆差的特朗普政府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东莞鞋店的林先生展示了他的长期计划。几年前,林先生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印度尼西亚。与此同时,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大量鞋厂被转移,因为印度尼西亚的工资很低,当地工人只做运动鞋鞋底和鞋面的简单粘合工作。当时,林先生选择留在中国是为了开发一种高科技制造工艺,即在几分钟内完成一只鞋的注射成型。一台注塑机只需要两个人操作,取代了以前生产线上的60名工人。林先生的公司有60台这样的机器。他说:“我的目标是替换剩下的最后两个工人。”一旦林先生用他的机器人手臂实现了这个目标,在美国从事生产的好处将变得更加突出。首先,该公司不需要再等两个月就可以将产品运往美国。其次,新产品上架所需的时间将从今年缩短到三个月。
第四,中国仍将保持其制造业的巨大优势,但一些行业将回归美国。自动化生产将对不同的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机器人无法取代手动灵巧的手指和敏锐的眼睛。据估计,苹果很难决定将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美国。美的副总裁顾表示,美的没有将生产转移到海外的计划,因为中国制造业强大的规模经济是无与伦比的。与此同时,中国是智能手机等消费品的巨大市场。未来几年,中国城市中产阶级预计将达到3亿人,相当于美国的全国人口。然而,对许多公司来说,将生产转移到美国越来越划算。当然,他们不会在美国废弃的老工业区建造大量生产线——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曾多次勾勒出这一美好愿景,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回到美国的企业家如果能在美国找到当地的技术人员,他们会努力寻找。根据德勤的最新报告,美国在未来10年将需要350万制造业工人,但它也面临着200万熟练技术人员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特朗普的贸易团队应该向中国学习。东莞鞋厂的林先生说,如果他在美国找不到技术人员,他会把东莞鞋厂的技术精英带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