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75字,读完约11分钟

5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发表了重要讲话。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继2013年5月24日第六次生态文明建设集体研究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开展了一次生态文明建设专项集体研究。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它深刻把握了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发展规律,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新的发展要求,重新概括和提炼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它极大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和未来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既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总动员,是以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整体性和历史性成果迎接党的第十九次胜利的总动员。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一,整体把握促进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遵循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蔑视辩证法不能不受惩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没有人能抗拒这条规则。人是天生的。人和自然是共生关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内容,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系统,显然不可能孤立地研究生态学。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注重“自然-人-社会”系统的整体协调。没有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将成为一片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大量案例证明,当我们尊重、恐惧和保护自然时,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是健康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企图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坚持和落实新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应该是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枯竭,保护生态环境不应该是从树上捕鱼的追求。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秘书长习近平对问题的症结有深刻的见解。他指出,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放弃破坏甚至摧毁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放弃为暂时的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就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特别是要把创新放在首位,在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实践中,积极探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代新模式。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我们用了30多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2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发展道路,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改变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既有特殊的意义,又极其困难。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首先要把人口控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在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经济新常态和新旧动能转换下,我们不仅要应对传统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还要正视资源和环境透支的严峻现实,迫使生产方式向绿色化转变。也要通过重大生态和绿色关键技术颠覆性变革,有意识地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生态生产力大飞跃、绿色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轨道。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二、牢牢把握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涵扩张再生产和外延扩张再生产。前者是指依靠科技进步、管理水平和协同创新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新常态下,是按照新的发展观,通过绿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后者是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和经济增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调整产业结构。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是在新的经济发展范式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不仅可以逐步解决中国环境史在全面实施“淘汰产能、库存、杠杆、降本、短板修复”五大重点任务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还可以积极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现代生态产业发展体系,自觉走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之路。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已经暴露出来,社会极为关注。然而,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和健康的需求正在增加,例如清洁的空气体、清洁的饮用水、安全的食物、良好的气候和美丽的环境。可以说,过去人们“想要食物和衣服”,现在他们“想要环境保护”。过去,“为了生存”,现在“为了寻求生态”。要努力解决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生态公共产品短缺、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低下的矛盾。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推进和突破重点流域和地区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这不仅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加快生态保护和恢复。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土地的发展模式应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平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目前,我们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阶段,生态红线的划定本身就面临着网上发展的挑战。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及其实践表明,发展有一个临界点。一旦超过这个临界点,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将比发达国家更加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生态环境的大部分破坏是由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广泛利用造成的。如果我们耗尽我们的资源和鱼,就没有鱼了。”因此,根据山、河、林、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概念,自觉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是保证主要生态平衡调节器有效调节功能的根本前提。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首先,我们必须更新生态发展观。节约资源意味着争取未来发展空。在资源开发和节约方面,应优先考虑节约,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全面加强全过程经济管理,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大幅降低能源、水和土地消耗强度。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第二,我们不能失去文化的精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匮乏的历史时代,节俭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人们需求的本能行为。在物质财富似乎丰富的今天,全党、全国和全社会都把全面推进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他们对历史负责,对人类和自然负责,对他们的人文修养和行为意识负责。

倡导绿色消费。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稳定和改善社会生活秩序,为人们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还要改善人们自身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地方奢侈消费和浪费性消费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较为普遍,这不仅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在所有影响生态的因素中,最大的力量是文化,它包括指导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所有思想、方法、组织和计划。我们应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基因中发展当代绿色文化,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融入时代血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因此,树立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革命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我们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来保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加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靠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涵盖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方法和奖惩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抓住机遇,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系和制度改革,坚决消除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和机制的种种弊端,不断完善和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格的法治监督体系和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是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国家意志的基石。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继续巩固领导地位,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着力发挥“指挥棒”在干部考评中的作用。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实取决于领导干部。不改变干部的考核标准,就很难树立绿色的政绩观。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绩效观。首当其冲的不是简单地谈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方面的英雄。

过去,我们曾经把发展简化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各级领导干部盲目逐层提高增长速度,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级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为粗放型发展而掠夺资源,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全党和全社会要遵循“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生态观和价值观,坚持评价与考核相结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公众满意度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体现人民同理心。考核以约束和奖惩为主,考核结果将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建立和实施问责制。客观地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但现在,环境状况的整体恶化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问责制没有得到落实,尤其是对于拥有决策权的党政领导干部。不仅如此,一些领导干部还不断得到提拔。秘书长习近平指出:“一个人不能把当地环境搞得一团糟,然后拍拍屁股走人。这位官员仍然负责,不承担任何责任。”鉴于决策、执行和监督方面的责任,有必要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无论是调离、提拔还是退休,都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加强和改进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任何伟大事业的最终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这样一个由党领导的强有力的领导体系。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立中央环保监督工作机制、长效机制和实施机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党政同责”、“一岗两责”的环境保护要求,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突出环境问题,群众反应强烈。 这充分表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正在经历一场真正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望真正进入一个历史转折点。 (潘家华、黄)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1229.html